北安普顿郡被公认为高质量英式男鞋的制作中心,探究个中的由来十分有意思。一个流传普遍的说法是17世纪当地的皮革供应十分充足,英国第一次内战里著名的“内斯比”战役中军队有大量的军靴的需求,这样就催生了当地制鞋工业。当然这是个民间的故事,事实要朴实的多。17世纪时并没有工厂,直到两百年后最老的制鞋家族才开始变得有计划的生产,从而也就诞生了制造型企业。切尼就是这样一个品牌。约瑟夫切尼一度是B莱利的工厂经理,于1886年在戴伯拉市的车站街上的一间小店铺成立了“约瑟夫切尼制鞋厂”。当时有许多人从事制鞋工作,但他们大都只是专门负责整个制作过程中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这些工作大都在工作室,也就是住所的后花园里完成。每完成一个制作步骤,“鞋子”就被转移到另一个工作室,直到成品最后被运到一个分销中心,然后就通过公路或铁路被发往各地。此前,一个制鞋者只能供应他周边附近的客户。当时在戴柏拉市有七家制鞋厂,1890年阿瑟切尼加入了他父亲的公司。1896年,公司搬到了一个特意建造的工厂,也是目前切尼仍在使用的工厂,就是为了将整个制鞋工序全部完成,包括从皮革的切割直到最后抛光上腊。现在有些制鞋厂将部分前期的制作工艺外包到远东地区,但切尼还是坚持在北安普顿郡的戴伯利市完成所有工序。

      约瑟夫切尼是个市议员,具有当地人显著的特性,并参与教会的工作。他非常关心当地儿童的福利,一直提供给孩子们桔子。20世纪初,哈罗德切尼加入了他父亲和哥哥的公司,从而使公司在1903年更名为“约瑟夫切尼父子公司”。1920年它募集到四万英镑的资金,从而成为有限公司,这个金额在当时是非常可观的。20世纪初关于劳工独立的特性还有不少奇闻轶事呢:戴伯利市的制鞋厂对当地贵族的狩猎很感兴趣所以就申请观看,但遭到拒绝;但工人们径直就去了,并在当天停工。还有一次,一个鞋楦制造商的销售代表来演示一个更有效的制造鞋楦的工艺;工人们感到他们的手艺受到了“批评”,所以干脆把那个销售代表扔进了一个养鸭子的池塘。但他们也为此鲁莽行为被每人罚款5英镑!当时切尼工厂的每周工时为54小时,五天半工作。

      一战期间工厂非常忙,每周生产两千五百双缝制或栓制的靴子和鞋子。有了这些成功的基础,公司在战后几年的紧缩期和30年代的全球大萧条期间还是能保持繁荣。制造工艺在保持手工技艺的同时进行了现代化改造,分销也扩大到全英国的大城市。当年几乎没有出口国外的业务。创始者的孙子迪克切尼在1930年加入了公司,期间除了二战中在皇家空军担任飞行员的一段时间,他一直工作到1981年退休。战后,迪克意识到出口国外市场是至关重要的,不仅为了切尼公司的业务,也为了国家需要外汇收入。他秉承了父亲和祖父对原料和制造工艺的高标准要求,使得切尼品牌的美誉度持续提高。从战后开始一直到六十年代,切尼并没有使用自己的品牌生产而是使用美国和英国大型零售商的名字来为他们生产。这样虽然使生意扩大到一定规模,但迪克意识到为了公司的将来,他必须和一个在英国和其它国家有零售业务的大型组织建立一个联盟。

      1966年赢得了为出口而设立的“女王奖状”,并卖给了Church公司。切尼品牌1967年上市,而且这是自其创立以来第一次使用它自己的名字。1971年切尼再次因为对出口工业的贡献而获得了令人垂涎的“女王奖状”。国外的生意也持续增长,直到七十年代的通货膨胀带来的负面影响开始扩散并波及了包括切尼在内的许多英国出口商。实际上到了八十年代初期,许多北安普顿的制鞋商停止了出口业务。即使在这样困难的情况下,切尼在英国市场还是发展得不错,这有赖于一套为另外一些大品牌的定制库存系统,从而使切尼能进入一些独立的零售商并将品牌推广给那些有辨赏能力的客户。到了八十年代中期,切尼的出口业务恢复得很好;2000年左右的时间,不论自有品牌还是给大零售商的定制品牌都有很好的销售!